首页 » 车型评测 » 正文

引入空气动力学,为汽车界做出杰出贡献——克莱斯勒Airflow

发布日期:2024-01-26 来源:汽车族 编辑:Admin

克莱斯勒Airflow是历史上最早使用流线型车身的车型之一,并且实现量产。它在亮相时轰动了美国,上市后得到了市场和同行的认可,从此开始了将空气动力学应用于外观设计的风潮。

时间回到上世纪20年代,当时的大部分车辆采用的是较为方正的箱型外观。这种外观导致空气阻力很大,但当时行业内很少有人意识到风阻的存在。而此时,克莱斯勒公司的工程师兼研究部部长,卡尔·布雷尔在偶然间决定对车辆造型进行改进,以减少空气阻力。

根据布雷尔本人的回忆,在1927年的一天晚上,他似乎看到了空中飞过一群鹅,走近后才发现是一队飞机在空中翱翔。突然间,他灵光一现,开始思考能否将空气动力学应用到地面上的车辆,随后借助小型风洞进行研究。

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,布雷尔和他的团队认为,理想的车身造型应该类似于泪滴的形状,前端宽且圆,尾部逐渐变细。这就是Airflow的雏形—车头部分宽而光滑,挡泥板和引擎盖之间没有空隙,前灯与车身齐平。尾部逐渐收束,宽度比车头窄一些。根据风洞测试的数据,Airflow的风阻系数在0.5-0.55之间,远低于同时代的大多数传统车型的风阻系数(0.65-0.7),这表明布雷尔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在当时相当超前。

这种外观设计与传统车型前窄后宽的设计恰好相反,因此需要重新设计车身架构,并且要对内部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新型设计。克莱斯勒使用全钢制外壳车身,为了增加结构强度,还在内部应用笼状金属框架结构。另一方面,由于车辆尾部变得狭窄,所以将发动机和驾驶舱前移。调整后,发动机放在前轴上方,后排座椅从后车轴上方挪到轴距内。

这种调整不仅使内部与外形相契合,同时也带来了意外的收获,乘客的乘坐体验得到提升。后排座椅离开了后轴,显著减轻了乘坐时的颠簸感。同时尾部重量更轻,后弹簧更软,前部弹簧相应地延长,有效减轻了钟摆效应,行驶更平稳。

当克莱斯勒Airflow在1934年亮相时,市场产生了相当大的争议。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,这种造型相当激进。部分人认为这不符合他们的审美,而另一部分人则欣赏Airflow的造型革新,认为它的风阻系数确实远低于传统车型,是一种进步。在上市首年,Airflow拿到了万辆订单,这个数据虽然无法比肩热门车辆,但也属于中上游水平,算是得到了市场的认可。

遗憾的是,由于克莱斯勒公司当时并没有为量产该车型做好充足准备,工厂产能有限,成品也频频出现故障,让民众逐渐对Airflow感到失望。1937年,克莱斯勒不得不宣布将Airflow停产。

作为第一款实现量产的应用了流线型车身的车型,它的诞生带动了汽车界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,许多汽车企业纷纷开始进行流线型车身设计,沃尔沃PV36、林肯zehyr和丰田AA在设计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了Airflow的影响,在车身设计中应用了空气动力学。

沃尔沃PV36

林肯zehyr

丰田AA

虽然Airflow由于各种因素限制了在商业方面的成功,但它确实证明了将空气动力学引入汽车设计中是可行的。回顾历史来看,同行们纷纷跟随它的脚步。直到今日,空气动力学依然是设计中要考虑的重要元素之一。因此可以说,克莱斯勒Airflow为汽车界做出了杰出贡献。

扫描分享到微信好友或微信朋友圈
x

热门推荐

电话:010-82194900

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115号

北京印象小区1号楼2门4层